黄陂论坛

[论坛活动] 黄陂诗词楹联会--嘉宾致词

[复制链接] 16
回复
3571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1 09:56:0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朱换玉会长在二00八年诗词楹联学会年会上的发言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全体来宾大家上午好!
零八年斑斓厚重的足迹已经渐行渐远,零九年清脆激越的钟声已经敲响,又值金鼠辞岁,福牛拱门传统的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之际,在此我给与会的全体嘉宾拜个早年!预祝大家新年身心两键、合家安康,佳作频传!
今天我受学会委托,将诗词学会自九二年成立以来的工作作简要的回顾总结,对明年的工作谈简略思路。
诗词学会自一九九二年成立以来,风雨兼程走过十七个春秋。如同一个刚刚落地的婴儿,以成长成朝气蓬勃的花季少年。十七年来,不可否认,诗词文化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一方面赢得了发展机遇,能够从严寒的冬天破土而出,另一方面又面临社会的低谷,多数人对其隔膜和生疏,因为现代人都是学的白话文,对学习和创作诗词歌赋就有畏难情绪,不说存在歧视,起码是不看好不欣赏,喜忧同在,苦乐交织,给人“一言难尽”的喟叹,伤逝的情感。 十七年来可以说是在寂寞中耕耘,在冷漠中坚守,在艰难中前行。在遭遇冷落的环境中,以两个王老师和雷老师为代表的黄陂地区的国学大师们,深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诗词曲赋的常见主题无不折射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节操和人文精神的光华,推崇贵和尚中,是对公民养心种德用之不尽的教化资源,是不能遗失的、沙漠化的、边缘化的、殖民化的璀璨瑰宝。不管人们理解与否,他们凭着国学良知,为使优秀的国学传承下去,十几年来他们通过讲课、讲座,撰文宣传,游说领导,奔走社会,手把手的辅导学员,是不遗余力不计报酬,乐于当一名文化义工,只有一个信念,诗词、曲、赋——不能在下代人手中荒废。为黄陂的诗词事业的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黄陂前十四年,诗词学会也是三无,两有(牌子、房子、桌子、有班子、有成果)。采取的是、游击型流动性办公,寄生和附属在老年大学。即使艰难如此,以郑会长为首的老一排诗词学会班子成员执着坚守。以刘主任为首的顾问班子产生后,有老领导的重视支持,文联领导也积极为我们争取,才解决了我们的三无问题。区文联对我们很关怀呵护,不但吸收我会为文联大家庭中的一员,去年还授予我会为文化先进单位。总之,诗词学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郑会长立下汗马功劳,倾注了他后办生的心血,(举例说明学会成立)为了能让诗词学会早日走出困境,他动了脑筋想了心思,曾先后找了多个有威望的付区级的领导游说、想请来当诗词学会的会长,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成功,但是赢得了领导的信任和支持。同时也积极为诗词学会网罗业务人才,筹措资金抓网络建设,在街乡镇场设立分会。他对诗词学会有着深厚的感情,现在虽然他身体欠安,但还非常记挂学会的工作,还常给我打电话叮嘱一些事,听后感人至深。由于得到了领导的支持,社会各界的援助、和兄弟学会的相帮、加上自身的努力,可以说诗词学会在艰难中前行,在困境中发展,十七年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第一高举旗帜、与时俱进、服务大局。
1,十七年来诗词学会坚持了高举马列主义的伟大旗帜,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学习创作的指导思想,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把团结诗友、提高诗艺、弘扬国粹、繁荣诗作作为协会宗旨,坚持走“三贴近”道路,创作了一批反映时代精神、富有地方特色、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精品力作。可以说我们发表过的所有作品,都有满腔热情、平实自然,不假雕饰,直抒胸臆。语言质朴,讴歌改革开放新时代新风貌,表现和谐社会中的邻里情深,描绘经济迅速发展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充满对新生活的热爱之情,昂扬着民族精神和时代气息。这些作品具有积极向上的感染力。 没有发表消极的,颓废的、不健康的、过于情绪化的作品。把住了作品健康性的政治关。一个发展的民族,需要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文化;需要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意志品质。这就是我们所要弘扬的时代和民族精神的主旋律。
2,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宣传革命和建设中出现的大事、要事、新事、以及传统节日的遣兴抒怀,为三个文明建设作出贡献。诗词学会成立之时,正是祖国乘上时代列车飞跃发展之期,改革开放时代嬗变使各行各业都取得辉煌成果,一方面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另一方面巨大的胜利又激发我们的创作热情。我们利用特殊的节日,如建国五十周年,建党八十周年,香港回归十周年等等……以及传统的节日开展吟诵和创作活动,因为这些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也是升华自我民族情怀的精神源泉。诗词学会进行了有效的利用和开发。二是大的事件,例如神六上天,嫦娥奔月,青藏铁路,百年奥运。以及长征胜利七十周年, 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 对于这样一些大的事件的创作宣传,我们采取事先通知学习,然后集中辅导相互切磋研究等方法开展创作,并通过出专刊,专辑,集中吟诵,集中向外投稿来进行宣传,这些作品热情高歌、赞扬了战斗在一线的工作者,战天斗地,乐于奉献、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慨。赞美了劳动者赞美了新生活。特别是纪念抗战胜利 我们学会是下了大力气花了大功夫,认真布置积极组稿,除了在黄陂文艺上出了专辑外,还连续印制了多期单行材料,广为传发。我们创作的作品依据史实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犯下的滔天罪行,揭露了当时小泉政府歪曲历史,篡改教科书的丑恶行径。忧国忧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传统文化的灵魂,位卑未敢忘忧国,民族兴衰匹夫有责,我们用一支文学创作的笔,常常敲响警钟,警醒国民激发爱国热情,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3,立足黄陂宣传黄陂面向基层服务中心是我们创作的宗旨。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坚持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创作活动,如当时区政府加快老区建设,发展红色旅游文化时,我们在老促会领导的领导下编纂了《黄陂老区行》诗集,集中缅怀、讴歌了革命先烈和老区人民为了解放祖国、抛头颅洒热血、惟有牺牲多壮志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重现了血与火的战斗历史,大家满怀景仰敬佩之情,抚今追昔,饮水思源,铭记先贤,传承美德。告慰先烈于九泉之下,这本书的出版也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留下好教材。是激励来者愤发向上的精神财富。烈士英魂虽逝,高尚精神犹存。同时也为开辟红色旅游胜景增添英雄主义的光辉,增添了红色旅游的文化内涵。形象的语音,艺术的升华,能够带给人民丰富的联想,无限的遐思,可以增强景点的人文精神魅力。区政府开展农村家园建设和村村通弯弯通的道路建设,我们积极跟进及时宣传了李集、横店、蔡榨改建后的新貌,并创作出版了《交通之歌》诗集。一线的建设者在前方为黄陂的发展铺平道路,我们在后方为黄陂的腾飞插上文化的翅膀。对黄陂的旧城区改造、拆县设区十周年,我们都放声高歌黄陂巨变,纵情抒发时代情怀。用诗词这种既具有高雅情趣又简明好读的文学表达形式,赞美昨天,讴歌今天,憧憬明天,力求把最新最美的精神食粮奉献给广大群众。
第二硕果累累、群星闪亮
诗词学会自她成立之日起,在以王老师为首的老学者、以郑会长为首的学会领导的带领下,开始了它的文化苦旅。一是,收集、挖掘、整理,著书编刊,取得丰硕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十七年来共计出版52本诗集。其中集体出诗集16本,个人出书36本。全区发行诗刊六本,其中两本季刊,分别是区诗词学会会刊《黄陂诗联》,对全国和海内外发行。《人文前川》前川街主办。两本半年刊《蔡榨诗词》、和《月亮湖》长岭镇举办。《今日姚集》《李集诗词》分别为不定期刊。这些诗集和诗刊的出版发行,如同开在田头地角一丛丛的月季花,我们不敢吹嘘她是雍容华丽的名花贵葩,却也是多姿多彩的镶嵌在山川郊野、四季娇鲜、芬芳四溢,既美化环境又愉悦身心的时代文明之花。二是, 通过“推出去,引进来” 方法、实现了与各地诗家交流与互动。(1)我区能写诗的会员吟友过千人,大量的稿件带着黄陂地域文化特有的芬芳,带着黄陂诗家的激情和智慧,象雪片一样飞往全国各地,《中华诗词杂志》兰州、福州,深圳,贵州……;(2)积极投稿参加各地举行的诗词曲赋联大奖赛,先后获得精神奖和物质奖的有一百多人次。(3)入选《中华当代名家诗词作品选》,《全球华人作品精选,》这些典藏书籍收录了大量的黄陂诗人的作品多。(4)全国有25个省市、海外有8个国家和地区的一些名家和大家给我们投稿,每年收到来稿两千多件,带来了不同地区文化所特有的清新与亮丽,这种南北文化的交流,东西文化的交汇,与我们中部文化大融合,大碰撞一定会碰察出绚丽的火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黄陂地处湖北的中心,湖北地处华中腹地,九省通衢,是楚文化的发源地,更应善于吸收八面来风,博采众长,借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作品,转益多师是汝师。若能长此以往,一方面有利于营造黄陂文化氛围、丰富文化内涵、激活黄陂人文化自尊、自信心,和有利高质量的作品出现。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积累和叠加效应的显现,黄陂的名字就会在各地耳熟能详,黄陂山水名胜会带着人文智慧的光环闪烁在外地读者的脑海里,黄陂的知名度也将极大的提高这既是我们的希望,也是我们的追求。三是、十七年来诗词学会不但出成果也出人才。可谓群星灿烂。上海抗日纪念馆落成,邀请全国辞赋名家,我区张贻如老先生属在邀之列,张老还是《中华当代名家诗词选录》诗集的副主编,。武汉市要写一本新三字经,特地请王士义老师去听取意见,由周部长执笔出版后并获奖;武汉琴台大剧院落成,请王老师写赋。可见王老师在武汉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张国华老先生的对联在全国大奖赛获一等奖,省楹联协会非常器重他,王歧生老师雷老师的诗词在《中华诗词》省市诗词杂志上站有一席之地,属有影响的知名诗人。李玉山先生的诗在首届武汉市老年文化艺术大奖赛获二等奖。吴江涛老师的诗,在全国各地举办的诗词大奖赛活动中,多次获奖,中华诗词学会还邀请他参加全国青年诗人座谈会,在省内外都小有名气。诗词学会成立后,打造了唱和的平台,老少先生们拿起诗教的武器,播撒温柔敦厚的阳光雨露,激发人们的文化向往,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创作的热情,有春种就有秋收,十七年的坚持换来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今天的诗坛吟诵唱和,你追我赶,群情高昂,朝着通向诗词王国的大道上迅跑。一批老中青诗家的诗作以初见成效。罗向阳部长的诗联很有造诣,富有哲理,禅心空灵,经常在(中华诗词)杂志和长江日报、武汉晚报上登载。特别是他负责的栏目,好诗拾读和诗词入门,深受读者欢迎,(举例)。有一段时间长江日报的江花栏目,期期可见黄陂人的作品,如李启发、张国华、程足怀等多次刊登。郭天庆同志的诗在《芳草》杂志上诗配画发了一整版。刘宗林、易厚新、杨利华他们的诗词联在兰州书画报,江汉大学学报,武汉老年报,省市诗词杂志上登出。特别是杨利华同志进步神速,到诗词班后把诗词班搞活了,她没有读过大学中专,不是从事文化工作的出生,不过短短俩年多点的时间,就能取得那么好的成绩,仅就武汉诗词一家08年发表了24首诗,现身说法解除了一批中壮年同志认为诗难写的顾虑而参加学会。丁华秋的新诗旧词散发出女性所特有的清新与典雅的魅力。诗诗坛双星万主任杨柏林老先生的诗词也经常在武汉刊物上发表。诗坛常青树王玉霞老师八十六七岁高龄,上课来得早,采风走在前,白发不让后生学员们不禁为她身上所迸发出的旺盛活力而感染。学习积极性高涨,喻纪新,张淑芳,李友英,白传敏,王青娥陈娟……,不但学习劲头足,他们灵心慧性春光洋溢,更可贵的是他们既注重艺术上的提升时,更注重人格上的修炼,他们和气大度乐于服务,为学会增添活力,使诗词班人气旺盛空前。农民诗人姜家春老先生,住蔡榨的长岭岗,家境不宽裕,靠自己劳作维持生计,这些年来坚持每周的诗词课必听,他参禅悟道乐观向上的诗作非常有艺术感染力。农民作家丁何岚创作颇丰,新诗旧诗曲艺小品经常见于报端,最可贵的还是他的集体主义精神,前段姚集学会处于半瘫痪状态,他心急如焚多次到区里来,多方游说找人去协调,又在姚集领导和诗词班子中周旋,直到解决为止。四是,磨练出了一批幕后默默奉献的文化义工——编辑和编审人员。经过几十本书刊的出版发行,通过十几年的学习和实践摸索,制定和完善了一整套的编审制度和工作流程,实践中走出一批有实战经验的编审战士。编辑工作既有繁琐细致的具体工作,又需要有修改定稿的知识水平。特别是编辑部的李玉山主任和余新会长,他们从来稿登录,粗选和检分栏目,负责打印统稿,电脑统校,两位是七八十岁的人,还伏在电脑上分别校对,刊物印出后他们还负责外地作者的刊物邮寄和回函交流,他们的工作量比一般机关干部的工作量还大。古体诗词的修改是非常辛苦的活,一般人又干不了,雷老师八十岁的人还顶在一线负责几个栏目,罗部长和潘老师全靠业余时间完成,完全的义务工,只有责没有利。有的作者不合率被修改有想法,有的诗词上少了也有意见,当然绝大多数同志积极沟通,也欢迎大家来交流沟通,但也有个别人恶语相加还得默默忍受。如果我们仅仅局限于诗友之间的酬唱取乐,这容易。如果我们把诗词推向更为广阔的领域,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当扛起宣扬诗词文化的旗帜,走上这段艰辛之旅时,注定要牺牲和付出许多许多。要知道,愤起呐喊、退而自乐容易,忍辱负重才是最难的,现在来稿很多,如果不是写得特好难以登几首,大家要谅解。

第三,在基层创建分会,健全网络,扩大了队伍
在街乡镇场设立学会分会是落实上级精神的组织保证。中宣部、文化部、教育部、民政部、中央文明委联合发文要求 :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大力弘扬传统的优秀民族文化,对于融洽人际关系和温馨和谐的社会环境,对于维护国家文化利益和文化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文件还同时指出,要利用传统的四大节日集中吟诵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曲赋经典,只有诵读的反复重温,才能使我们的国民具有一定程度的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加上我区是农业大区,百分之九十的人口居住乡镇;农村又是精神文化生活最薄弱的地方;这就决定了我们工作的重点面向基层。要在基层设立分会,这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现成的路可走,难度很大我们有畏难情绪。当时学会正在同老促会组稿《老区行》,刘主任带领一班人到李集王河调研,乡镇刚刚精简人员结束。一方面负责宣传思想工作的基层干部非常忙,疲于应付;另一方面一批提前退下的闲散文化人无事做,这既是人力资源浪费,也是对干部个人光阴的无味消耗所带来的思想上的不和谐。刘主任站在文化事业发展的高度和人文关怀,提出创建分会将弘扬传统文化落到实处并协助党委抓文明建设。 老领导们亲自出山带领我们抓创建,王治国主任亲自带领我们到蔡店、姚集、木栏山祁家湾。白主任分别到大坛、三里桥、武湖。滠口做工作提要求为我们开展创建铺平道路。凌智印主席在资金上援助,经过三年的努力,共组建15个分会,六个会员小组。分会通过几年的活动既锻炼提高了一批学会会长的管理能力。也使一批优秀学会脱颖而出。前川镇诗词分会的余会长就能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把《人文前川》作为街党委和政府的喉舌,及时宣传街的工作中心意图和主张,积极宣传勤劳致富的模范家庭企业家,先进村党支部和优秀党员。开展各类活动……党员先进性教育时进村人户。蔡榨的周会长,长岭的郭会长,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善于争取领导的领导,积极开展各类活动,主动配合党委抓精神文明建设,调动了老干部的积极性,做好了老干部的稳定工作。这些学会对外架起连接会员吟友的桥梁,对内是连接党委政府和老干部的纽带。不论是学会还是他们的刊物,都深受群众的欢迎,有为有位……。分会的工作得到街乡领导的重视支持,前川街三茬书记两茬委员都重视,蔡榨的书记周组委,长岭的刘书记王镇长,现在的书记李委员,塔尔的张志鸽书记和白彩委员……,李集的陈组委和许宣委王书记,罗汉的李相顺同志,横店周宣委特别是林明金书记,不但分管而且带头写并且写得很有灵气,网罗一批中青年诗人搞创作,营造了横店的文化氛围,夏工的诗象陈克民的面,劲道有嚼头,如啃腊肉骨头,舔舔总有味道。无论窗外歌舞升平、花花世界,他们能静下心来搞创作,在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今天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分会的设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使我会的工作上了新台阶,一跃成为市先进学会。问渠那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
存在的不足,一是分会中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二是内热外冷的问题,三是活动开展不多的问题,关键是经费困难制约了活动的开展和宣传的力度,引起社会的重视不够。明年的工作(1)经费要确保会刊四期的发行,连同采风和邮寄需经费近6万元。(2)确保网上电子版本四期的按时登录,加强网站论坛管理,努力提高在网上的点击率。在此我们要感谢城市联盟网站和黄陂热线管理层,站在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免费把我们黄陂诗联纳入城市联盟大家庭中,实现了传播媒介的巨大跨越。让我们与外地诗家面对面的交流提供科技平台,这对诗词事业发展具有及其深远的意义。黄陂前川一小黄颖鹏主任工作担子重但挤时间学,他的新旧诗和散文写得颇见功力,业余义务承担大量学会组稿和编审工作,他还主动贡献自己的社会资源为网上诗联电子版本的问世积极斡旋,终于初见成果。为诗词发展默默奉献的人太多了象钟声文……(3)做好建国六十周年的大庆宣传工作。
站在岁月的峰头,遥望新世纪的天空,我们振奋,我们期望,我们有幸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大好时代,有幸站在祖国发展的新起点,没有战火的考验,也不需要为三餐奔波,享受清明盛世的物质生活,享受高科技发展的文化成果。我们可以邀七八个方家唱和吟诵在柳林花坞,携三五位好友流连忘返于山水之间,这是惬意的人生,是诗意的晚年,这是陶渊明追寻的世外桃源,是多少代文豪所憧憬的理想境遇。李商隐曾写过“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他虽有奇才大略,但生在封建时代,由于朋党之争,他既没回天地,也未入扁舟终身不得志抑郁而死。“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是儒、释、道三栖明星,大政治家大文豪苏轼的名句,他们梦寐以求的江海寄余生的理想生活没有实现,却让我们这些无名的后代享受了,衣食无忧,寄情山水,与诗画结缘。在如此安乐的生活中,夫复何求?虽然说我们没有青春年华,但我们同样有激情和梦想,哲人说70岁时的年轻有时比40岁时的衰老更愉快和更有希望。信念能够跨越时空的年轮,让我们象青年一样,大胆的追求梦想,放飞理想收获希望,去实现人生的新价值。让诗词这朵古老的奇葩在黄陂这块沃土上争奇斗艳,闪耀出时代的异彩。
                 谢谢大家
                             二00九年元月九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微信微信
2#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 10:02:21 | 只看该作者
3#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 10:11:37 | 只看该作者
4#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 10:11:47 | 只看该作者
5#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 10:11:57 | 只看该作者
6#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 10:12:12 | 只看该作者
7#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 10:12:21 |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9-1-11 10:15:31 | 只看该作者
应该把讲话稿贴上来,黄陂人才不少,也让咱们学习学习!
9#
发表于 2009-1-11 13:52:55 | 只看该作者
,黄陂人才不少
10#
发表于 2009-1-11 15:39:34 | 只看该作者
没有诗歌就没有盛唐文明!国学的传承,多么沉重的话题!多少名句流传至今:“多少新亭挥泪客谁梦中原块土”“且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手机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