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陂论坛

[人文黄陂] 黄陂有个能人,他返乡创业带动全村致富打造黄陂民宿第一村!

  [复制链接] 1
回复
69447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6-27 09:40:0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陂不成镇 于 2017-6-27 09:42 编辑


张友华在他的杨梅园

      “黄陂木兰山村曾是古人上木兰山朝拜的必经之地,这里曾是香客打尖的位置,目前村里还有一家百年老客栈。”黄陂区木兰山村土生土长的张友华说,2014年回乡成立了武汉木兰古道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后,把木兰山村打造成为武汉民宿第一村成为他日思夜想的梦想。

近日,园区基地的杨梅挂满枝头,前来采摘的市民络绎不绝,不少游客都对这个有山有水有文化底蕴的木兰山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能找个地方安静地休养两天,这种市场上的反馈的好兆头,让张友华更加坚定了自己打造武汉民宿第一村的信心。

2014年8月,木兰山村被评为美丽乡村刚刚两个月,张友华就回到村中立马成立公司,出资请专业团队规划设计,旅游区规划面积6400余亩,先后投资近3000万元。“创业至今,我的目的就是为村民创收,给村民提供就业机会,把产业做大做强,带领乡亲共同致富”。

近年来,通过“景村融合”的发展,原来外出务工的村民纷纷回到村里就近打工,就近务工村民已占全村总人口的2/3以上,村民人均收入也比3年前增长了近5000元。

古时客栈处如今民宿村

自古以来黄陂木兰山村就是上山朝拜的必经之地,客栈林立、游人兴旺,曾被称为小汉口。后因木兰山改道重建,逐渐没落下去。如今,张友华回乡投资兴建了杨梅园和樱桃园后,帮助村里申报上美丽乡村项目。村湾环境焕然一新,“山头绿树成荫,溪底红鱼成群”,吸引了不少前来住宿的市民。

市内的甘女士在该村的一栋民居院子里带着2个孩子玩耍,婆婆则在厨房里生火做饭。她说:为了让孩子疗养治病,她以一年8000元的价格租下了村民张孔友这栋闲置的民居。

原来,甘女士5岁的大女儿患有中耳炎,医生建议她给孩子做手术。后来一位老教授在看了孩子的病情后,建议不要手术,到一个空气清新的好环境里去生活一段时间,孩子的病情就会有所缓解。

于是,甘女士最后来到黄陂木兰山下的木兰山村,于一周前租下了这处民居,成为村里第一个租住民宿的市内居民。“老公平时还在市内上班,到周末也会到村里来和家人一起过周末,这里的环境很好。”

60岁的村民张孔友介绍:之前他在木兰山景区里开了一个餐馆,吃住都在山上,村里的这栋房子已经闲置了好几年,市里开展“市民下乡”后,村两委,动员村民将闲置的住房出租。没想到他家第一个“吃了螃蟹”。

市民主动找到村里租住民宿,让张友华对自己民宿第一村项目的打造更有信心。他说,“我们这里以前就是客栈,跟现在的民宿一样的性质。后期会慢慢地把相应的文化体验打造出来,我们这里肯定能成功。村里的百姓都跟着增收。”

交不起学费初二辍学

今年49岁的张友华,身材结实,留着板寸的发型,整个人非常精神。谁也没想到如今身价上千万的老板,35年前竟然会因为交不起9.5元的学费被迫辍学,走上社会。

他在家中排行老七,上有两个哥哥、四个姐姐,下有一个妹妹。回忆起当年上学的时候,他说道,那个时候初中的学费只要9.5元,但是家里条件太差,8个孩子吃饱饭都是难题,实在是没钱交学费。班里40多个学生,有10个人交不起学费,上课的时候都站着听课还没有课本。等到初二期末的时候,全班就只剩下他一个人还站着听课,慢慢地就产生了退学的念头。

“那个时候每天都吃不饱饭,只有作为主要劳动力的爸爸和哥哥能吃上米饭,其他人都只能吃红薯。”他说,每天中午吃饭的时候,一碗米饭中间划一半,爸爸和哥哥一人一半。那个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吃饱肚子,有碗香喷喷的米饭吃。

饭都吃不饱,哪还有多余的钱上学。14岁时读初二的张友华,便辍学跟着村里的石匠上木兰山修庙,挣点辛苦钱补贴家用。过惯了苦日子的张友华,每天早晨6点钟起床,带上一小袋米和一罐子咸菜跟着师傅爬上木兰山,开始一天的工作。

“那个时候一天挣2块钱,除了补贴家用,剩下的钱都存着,一分也不舍得花。没想到,2年时间竟然攒下了300元。”1983年,木兰山旅游刚刚开始火热,周末上山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瞅准了商机的张友华拉着比自己大四、五岁的堂兄在半山腰盖了一家10平方米的小餐馆,把辛辛苦苦攒下的300元钱都投了进去。

第一次凭自己脑袋赚到钱的张友华体会到了赚钱的乐趣,但是好景不长。由于黄陂天气原因,旅游只有春天的时候人气旺盛,到了夏天景区人流量锐减,餐馆的生意也随着一落千丈。两个人合计了一下开餐馆的成本,最后发现刚刚够个本钱。夏季的时候没什么生意,闲不住的张友华就带了20元钱路费,带了几套破旧的换洗衣服跟着村里的亲戚进城打工去了。

经过一番在社会上的摸爬滚打,张友华终于从当初那个山里出来的“穷小子”变成了身价上千万的老板,有了回报家乡的能力。

回乡投资打造民宿第一村

2010年,跟随张友华在市区生活了6年的老母亲提出想回乡养老,为了让母亲有一个好的养老环境,兄弟几个出钱帮母亲修建了一栋楼房。2014年,偶然一次回乡探亲时候,听到村里想要申报美丽乡村,改善村湾住宿环境,但是苦于没有产业支撑。

张友华主动提出自己投资,提供产业,帮助村里申报项目。便流转了村里2000亩土地,作为产业配套。母亲得知这个消息告诉他,咱们在这里是土船不是木船,木船可以随时走,土船是祖祖辈辈地在这个村里生活。一定要把事情做好,对得起自己良心,不能亏待了村里的乡亲。

本以为带领大家一起致富的事情会得到所有人支持,没想到刚开始流转土地就碰到了难题。“最多的一家村民,上门说情前后跑了5、6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才把土地流转下来。”

如今,村里300亩的杨梅园已经可以采摘,50亩的樱桃园也开始挂果,40亩的太空莲、50亩的山楂园、50亩的冬桃园都已经全部落地。

他说,3年前种植下去的果树,已经为村里带来了不少客流。民宿规划已经初见雏形,等到古色古香的古街建起来后,整个业态就更加丰富了。古街以木兰文化为主题,把农耕文化融入其中,石磨豆腐、黄陂泥塑、手工豆丝……这些木兰独有的农产品都会在古街中展示。

“古街的存在既为了吸引人流量,也是为了民宿服务,最重要的是带动全村的农民增收。届时农民凭技术上岗,除了基本工资,还有销售提成,再加上流转土地每年租金,应该不会比城里生活水平差。”

张友华介绍,民宿第一村的打造以高端民宿为主,设置各种不同的主题,用采摘和黄陂木兰美景吸引住游客,带动村里民宿的整体提升。下一步全村将吸纳更多的乡村旅游经营户乃至社会资本的加入,农民的住房、农田、林木包括一技之长都可以在合作社入股,最终的目标是实现“田园变景区、农产品变商品、农民变股民”。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1 反对反对 微信微信
2#
发表于 2017-7-18 13:57:13 | 只看该作者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手机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